TikTok 成功方程式 = 創造力網絡效應 + 模因制造機器(一)TikTok 成功方程式 = 創造力網絡效應 + 模因制造機器(一)編者按:關于TikTok的成功,很多人進行了很多的分析。但是Eugene Wei一定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其中之一。關于TikTok的產品分析,這位亞馬遜的第一位產品經理承諾要寫三篇文章......
編者按:關于TikTok的成功,很多人進行了很多的分析。但是Eugene Wei一定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其中之一。關于TikTok的產品分析,這位亞馬遜的第一位產品經理承諾要寫三篇文章。之前已經寫過兩篇了,他總結TikTok的成功在于1)用推薦算法實現精確推快遞以及用戶分隔;2)靠對算法友好的設計模式,在自己內部建立了一個飛輪,幫助其機器學習算法看到了優化自己所需要看到的東西;而這第三篇則認為TikTok的成功還在于它制造出創造力的網絡效應,并且成為模因的制造機器。原文發表在其個人博客上,標題是:American Idle。篇幅關系,我們分五部分刊出,此為第一部分。
引言
我答應過最后還要寫一篇關于TikTok的文章,主要會關注創造力的網絡效應。本文就是了,部分算是吧。但是里面其實還討論了很多其他方面的主題,其中只有部分跟TikTok有關。
我要講的這一切看起來就像用超鏈接把一堆雜亂無章的東西湊在一起。其實本來可以拆成幾篇獨立文章的。對于文章應該怎么組織我一直在犯愁。
有人覺得我的文章太長了。我對這場注意力跨度縮短的現代災難表示同情,但我也不想要那些懶惰的讀者。但與此同時,這篇文章也感覺好像缺少一條可以幫助讀者理解的主線。
不過然后我就有了一次小的頓悟,或者也許那就是一瞬間的幻覺。不管是哪一個,反正是給了我有組織的自負:我決定用TikTok FYP動態消息的風格來寫這篇文章。也就是說,用垂直展開的一長串動態消息組織的一系列短篇比特流。
這篇文章很長,但是如果你對里面的任何一部分感到厭煩的話,你完全可以滾動到下一部分;我會用水平分割線隔開,這樣一眼就能看清楚。你也可以不按順序來看。不過,里面會有很多的交叉引用,因此,如果你跳過某些片段的話,其他的片段也許就沒有意義了。但是,總的來說這并不是什么大問題。
如果我有更多時間的話,我可能會把這篇文章組織成一系列全屏顯示的卡片,你可以從一張滑到另一張卡片。或者,也許像羅賓·斯隆(Robin Sloan)的隨筆一樣,可以從一篇滑到下一篇。而且要是我的野心大一點的話,我會用類似Anki的間隔重復算法來隨機分配以下文本段落的呈現順序,每當有讀者看進來時都會重新排序。
不過,暫時,以下就是你看到的。
創造力網絡效應
所謂創造力的網絡效應,我的意思是指TikTok上的每一位用戶都會讓其他的每一位用戶變得更有創造力。
每個社交網絡還有整個互聯網多多少少都會有這種形式的網絡效應。互聯時代意味著,跟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時期相比,我們的接觸面之廣,接觸人數之多是前所未有的。這只會讓創造力產生復合作用。
有各種模因和趨勢在Instagram和Twitter這類的網絡上傳遞。但是在這些地方,你還是得從頭開始創建自己版本的模因,哪怕在Twitter上的操作就像復制粘貼一樣簡單也得自己創建。
但是TikTok上面的這類網絡效應卻非常強大。因為它降低了將其他任何人的內容重新合成的門檻。他們的app具備豐富的功能,任何人想從另一個TikTok那里抓取元素然后并入新的TikTok去,都出奇的簡單。
TikTok降低了視頻編輯的門檻
只要你用過非線性編輯器(如Premiere)或合成軟件(如After Effects),就可以證明視頻編輯的門檻確實很高。TikTok把很多以前復雜的視頻編輯過程抽象成甚至業余愛好者都會用的效果和濾鏡。
Instagram推出了一鍵式照片濾鏡(當然,那是在Hipstamatic之后,不過Hipstamatic缺少了feed,后者可以說是現代社交app的主心骨),后來Instagram為編輯Stories添加了其他功能,甚至像Boomerang這樣的獨立app后來也被重新納入為Instagram的功能。
Snapchat也有成千上萬的視頻濾鏡,不過我認為里面很多都是簡單的美容特效。
YouTube幾乎沒有推出過任何的創作者工具。什么鬼。(編者注:關于YouTube的改進建議更多可參見這篇:未來的 YouTube 會如何應對新威脅)
TikTok似乎每周都會發布一種新的視頻特效或濾鏡。我每每定期登錄上去,總會看到創作者用一些我從未聽說過的濾鏡,有些純粹是腦子不正常的濾鏡。創作者用其中的一些濾鏡可以做到的事情,我甚至都不知道怎么才能用Adobe Creative Suite之類的東西復制出來。
TikTok的Warp Scan濾鏡對于濾鏡本身而言就是一個怪異的概念,但是TikTok用戶用無數種使用方式證明了,只要你隨便丟給什么工具給大眾,并讓他們可以發揮涌現的創造力時,各種各樣的事情就會發生。只需要少數幾位創新者,就可以帶動模因海嘯的爆發。
TikTok提升了創作效率
長久以來,經濟界一直在辯論為什么我們看不到互聯網對生產力書數據的影響。這里我不會再重新討論每一個論點的方方面面。
但是我知道這一點:用傳統的NLE(非線性編輯工具)的話,如果你想拿別人的視頻然后插入自己的反應視頻其實并不容易。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說這像登月計劃那么難,但也絕不是微不足道。
在TikTok上,你只需要按下Duet按鈕然后開始對著手機講話,很快就可以將原始視頻和你的反應視頻同時呈現(TikTok還有很多預設的布局供你選擇)。這顯著提高了生產力;我都可以測算出它省下來的時間。
人均GDP里面你是看不到這一點的,但這種效率提升是真實的。
Duet讓反應視頻制作易如反掌
還記得那個很火的視頻嗎如果你看過的話,怎么可能不記得呢
不過讓我感興趣的不是那段視頻(那只會讓我感到驚駭),而是大家觀看時候的反應視頻。因為那是段短視頻,我想大概就一兩分鐘的時長,所以你完全可以看著某人看視頻的臉,然后把他/她的反應跟視頻里面的每一個恐怖畫面同步起來,那一幕絕對會讓你永遠難以忘懷,哪怕看不到原始視頻。這段視頻的反應視頻,以及就反應視頻總體而言,它的樂趣在于,大家有著共同的上下文。
在TikTok出現之前,制作其他視頻的反應視頻,并且讓反應視頻行得通(能對那種反應感同身受)并沒有簡單的方法——除非原始的視頻已經火到眾所周知。或者,你可以把反應視頻放在原始視頻的旁邊、上方或下方,但這需要用非線性視頻編輯器來布置這些內容,還有具備同步時間線的技能。
但是有了TikTok的Duet功能之后,你馬上就可以跟著原始視頻同步錄制反應視頻。Duet就相當于TikTok的轉發推文。或者,你根本就不需要制作反應視頻。Duet這項功能只是為了讓你可以錄制一段可以跟著另一端視頻一起回放的視頻。當然,它也可以用于反應視頻,還可以提供對其他視頻進行連續評論,有一堆賬號就是圍繞著這兩個概念來運營的。
但同樣地,Duet這項功能也是在很低的層面上構建的,你可以這項功能看作是一項原子功能,可以復制到任意數量的編輯工具里面。
Duet的玩法很多
工具之一是把Duet功能用作動態遮罩。因為你知道視頻相對于原始視頻的放置位置,所以就可以給視頻打馬賽克。
Duet功能的另一種用法,就是真的錄制二重奏。
不過,如果你可以讓Duets復用的話,那么最終,一個Wellerman(船夫)就可以把整支合唱團帶到你家后院。(編者注:一幫老外接力合唱一首叫做《The Wellerman》的新西蘭傳統船夫號子)
真正有野心的人可以去玩一下電影《盜夢空間》,去調整每層夢境的重放速度,然后用TikTok的Duet功能堆疊并同步到一起。如果我有時間的話我會自己做,但是現在只有留給有時間的家伙去做了。
知道其他人可以Duet你的視頻,意味著作為提示你可以發布任意數量的視頻。
比方說,你可以念twohander(主要角色只有兩個的電影、電視)一方的臺詞。
剪輯功能Stitch
知道TikTok有Stitch功能之后,你還可以在視頻里面發布問題,然后預期有人會用Stitch回答你的問題,然后再把這段視頻發布出去。
一個很火的提示是“在不說出你是X的情況下告訴我你是X”或者它的眾多變體。
Stitch的初衷未必就是這么用的,但作為一種原語,它非常適合各種用途,包括讓TikTok變成視頻版的Quora(編者注:美版知乎)。
嵌套的反饋循環
視頻提示不僅可以來自其他的TikTok視頻,還可以來自評論者。
有些TikTok視頻就是根據評論發布的請求制作的。評論然后被摘錄出來,作為屏幕文字疊加到回應視頻的開頭。
這是FYP才藝秀這個全局性的反饋循環當中的又一個嵌套的反饋循環。一旦其中的一個榜樣得到了病毒式傳播,整個社區就會拿來當作社區的規范。
小道消息滿天飛
Jon Stewart的Daily Show幾乎完全都是圍繞著反應視頻展開的。在節目里面Stewart會扮演偽君子政客的片段,或者模仿福克斯新聞主播慣常的憤慨表演,然后鏡頭再切回到Stewart,一幅凝固在震驚之中的表情符號:目瞪口呆。
社交網絡和TikTok之類的娛樂網絡已經完成了讓反應大眾化的工作。是,沒理由你得對所有的事情都做出反應。但這是人的天性。這是社交媒體時代的社會契約。如果你敢于把自己的觀點大聲說出來,或者把你的作品拿給大家看,大家就可以選擇大聲地回應你。
過去小道消息的傳播曾經只是在有限范圍之內,但現如今社交網絡卻一下子讓它擴散到全球。這是我們在這個時代看到圈內和圈外的界限畫得更加明顯的眾多原因之一。Jon Stewart的每一次目瞪口呆,你都會回以塔克·卡爾森(Tucker Carlson)標志性的,皺著眉頭的一臉狐疑,那表情就仿佛他所站的電梯轎廂里面有誰放屁一樣。
現在,讓我們把這種擴展到互聯網上的反擊,你就會擁有一個新世界。在這個世界里,非正式途徑的八卦(一個有用的釋放閥,一個面向同齡人的信息發布渠道)已變成公開對話。小道消息變成了公開的動態消息源,袋鼠法庭(私設的非法法庭)每天都在開庭。
Duet是社交媒體的原子功能
就像“關注”(Follow)和“點贊”(Like)一樣,TikTok的Duet功能算得上社交媒體原語名人堂的一員。
什么樣的功能能夠更好地體現互聯網的那種混搭、反應的文化保羅·福特(Paul Ford)曾經寫道:“為什么不咨詢我”是對web提出的一個基本問題。彼時(編者注:2011年),社交網絡正在接管Web的路上,并在此過程中安裝了管道,讓大眾最終可以直接向大眾表達看法,而后者反過來可以直接問回去。“回復人”就是互聯網的顧問,而男人說教(mansplaining)就是它的動詞。
是的,他們有轉發推文和回復,但是TikTok Duet就是視頻版的轉發和回復,這個設計實在是太簡潔太優雅了,以至于你搞不清楚為什么十年前YouTube沒有推出這個,然后你突然又想起YouTube此后都沒有推出過任何有名的創作者工具... ...從來都沒有過。
一堆步驟被簡化成一個功能
就像傳統的非線性編輯程序(如Adobe Premiere)的做法一樣,Duet功能做了以下一些事情:
復制原始文件
在原始文件上插入新的視頻軌道和新的音頻軌道
讓你在這些新軌道上放置新視頻
執行一系列的步驟讓這些視頻在屏幕上并排展示
TikTok把上述一堆的步驟抽象成一個函數。
好的藝術家摹仿,偉大的藝術家偷竊
是,沒錯,TikTok里面的某些功能來自Musical.ly。但這僅是本文主題的元形式之一TikTok對Musical.ly進行采樣并加以改進。他們對一個重新合成app進行了重新合成。
但是,創新不就是這么來的嗎大家不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嗎好的藝術家摹仿,偉大的藝術家偷竊(編者注:Good artists copy,great artists steal,畢加索語,喬布斯曾引用)
TikTok為視頻和音頻提供了組合演進,Brian Arthur把這種類型的演進稱為是技術行業創新的基本機制。
好點子需要好時機
硅谷真正原創的想法有多少很少。其實很多想法在過去都嘗試過無數次了。在技術行業里面,能找到產品市場匹配很多都是因為背景和時機合適。大家總是低估產品市場匹配的重要性。遭遇失敗的時候,大家往往總是怪罪到產品上,但其實更應該責怪的是市場。市場拉動往往跟產品拉動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
等到條件成熟之后,一個之前失敗了十次的想法,突然有一天就一炮走紅了。有時候是執行方面的調整,也許是互補技術或使能技術的一個進展,有時候是因為文化的風向變了。
科技界最好的點子大都率先出現在1960年代的科幻小說當中,而且其中還有很多還在等待著自己的時機到來。拒絕一家嘗試以前嘗試過的事情的公司為什么危險原因就在于此。這種模式匹配就是一種懶惰。
我喜歡杰夫·貝佐斯(Jeff Bezos)決定什么時候該放棄一個想法的原則:“當屋里最后一個聰明的人也放棄了這個想法時。” 但這也意味著當有個新的聰明人,或者是一個自信過頭到幼稚地步的人進來擁護這個想法的時候,你應該重新考慮一下被丟棄的某些想法。
特別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ESG跨境電商觀點或立場。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于作品發表后的30日內與ESG跨境電商聯系。
二維碼加載中...
使用微信掃一掃登錄
使用賬號密碼登錄
平臺顧問
微信掃一掃
馬上聯系在線顧問
小程序
ESG跨境小程序
手機入駐更便捷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