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Facebook開了TikTok賬號的消息瘋傳網絡,吃瓜群眾們都很好奇,為什么Facebook要跑去競爭對手的平臺去開個賬號?常理來說,TikTok作為全球下載量最大的社交媒體平臺,有品牌在上面開一個賬號并不足為奇,但奇怪的是在這個開...
最近,開了TikTok的消息瘋傳網絡,吃瓜群眾們都很好奇,為什么Facebook要跑去競爭對手的平臺去開個賬號?
常理來說,TikTok作為全球下載量最大的社交媒體平臺,有在上面開一個賬號并不足為奇,但奇怪的是在這個開賬號的品牌是Facebook。
畢竟,眾人皆知:扎克伯格是將TikTok視為最大的競爭對手的。
Facebook在Tik Tok的主頁上還有一句引人注目的標語“We believe people can do more together, than alone”,過來就是“比起獨自一人,我們相信大家可以一起做更多事情”。
難道Facebook和TikTok正在達成某種共同進步的合作嗎?
面對廣大網友們的猜測和疑問,Facebook母公司Meta發言人給出了很官方的回應,"品牌會利用各種渠道,包括社交媒體平臺,與使用其和服務的人接觸和互動。我們在TikTok上建立品牌形象和培養社區的意圖沒什么不同。"
這套話模板一樣的回復,好像說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沒說,因此Facebook具體什么打算我們不得而知。
但回望Facebook母公司Meta此前針對Tik Tok的一系列操作:在Tik Tok上推出Instagram Creators賬號;Meta正式面向全球大推短視頻應用Reels等系列操作都引起了不小的關注,對Reels進行全球的時候還被網友瘋狂吐槽是抄襲Tik Tok。
本文就帶大家回顧海外社交媒體(尤其是本次新聞的主角-Facebook)近年的發展,淺談互聯網模式對海外社交媒體及社交電商的影響,分析2022年人應該重視的社交電商趨勢:
目錄
1. 海外社交媒體發展歷程
2. 中國社交媒體&社交電商對海外的影響
3. 2022跨境電商人應重視的社交電商趨勢
海外社交媒體發展歷程
這個部分帶大家看一看海外社交媒體市場在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間都發生了什么大事件,先來看圖:
從整體趨勢上來看,是朝著的趨勢發展的。
具體到幾個關鍵時間點來說,圖中可以看出Facebook大眾普及化是在2012年,但其實早在2004年Facebook就已經推出了,但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只面向大學生和高中生受眾。
而2016年被微軟收購的LinkedIn則是在2003年5月就正式推出了,算得上是海外第一批社交媒體,一時風光無兩。
圖中還有兩個重要信息:Facebook收購Instagram和Facebook收購,是Facebook多次收購中較為轟動的兩次。
收購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市場互補的原則,公司規模的擴張,市場主導位置的鞏固等多個方面,究其根本可以用一句很通俗的話來說:。
前文提到社媒趨勢是移動化、圖像化和視頻化的,Instagram正是當時的趨勢所在,是圖片社交的典范,注重移動端社交,比起傳統的FB模式,更加吸引年輕人。
此外, Instagram 是第一個在短時間內就能從 Facebook手中搶奪市場的強有力的存在,當時甚至有人認為有一天 Instagram會取代FB的位置坐上社交網絡的頭把交椅。
因此,Facebook最終只花了不到10億就去掉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又補充了自己的產品短板,何樂而不為呢?
面對同是圖片分享社交軟件但主打功能完全不同的,Facebook也沒有忽視。本著能買就買的原則,Facebook也給Snapchat報過價,但是沒談成。,在Facebook,Instagram,和Facebook Messenger上都開發了閱后即焚的功能,避免自己的用戶為了閱后即焚的功能去玩Snapchat。
Facebook收購WhatsApp和收購Instagram有著異曲同工之妙。2012年,Facebook推出了Facebook Messenger,但是干不過2013年推出的“重聊天,無”的WhatsApp。于是再次本著資本主義“打不過就收購”就收購的原則,2014年Facebook 豪擲190億美元(現金+股票)收購了WhatsApp。
得益于WhatsApp的廣大用戶基礎,Facebook用戶數直通10億大關;同時拓展國際市場,避免相似類型產品的惡性競爭,分線主打不同特色功能,最終實現雙贏。
和 Instagram保持高速增長讓攝影不再是少數人的專長,由這兩大平臺創作的濾鏡審美開始影響雜志甚至藝術,出現了很多Ins和nterest風的作品。與此同時,用戶不再觀看傳統電視節目,而是在和其他視頻社交媒體平臺上觀看自己喜歡的流媒體內容,關注視頻博主。
Tik Tok進入市場后,相繼收購了知名音樂類短視頻應用Musical.ly和Flipagram,一經推出便吸引了各層次的受眾群體,尤其是活力最盛的青少年群體。
但其實,當TikTok初進入社交市場時并沒有人太過在意,扎克伯格也一樣輕視過Tik Tok。但很快TikTok就打響了知名度,可以說是火爆全美。于是,和打壓Snapchat一樣,又一次,在無法收購的情況下,Facebook祭出了它的大招——借鑒。
2018年,Facebook推出被戲稱為山寨版Tik Tok的短視頻應用——Lasso,但同期下載量遠遠不如TikTok,最終只能草草收場。
隨后不久,Facebook又在全球50多個國家推出短視頻應用Instagram Reels,向TikTok再次發起挑戰。
之后的幾年中,TikTok短視頻越來越火,Facebook的短視頻發展卻一直不溫不火。
此外,Facebook還頻頻在公共場合抹黑TikTok,稱其危害國家數據安全,引發美國政府對TikTok的嚴格審查,TikTok一度將要被迫退出美國市場。但最終字節跳動一紙訴狀美國政府,讓TikTok頑強活了下來,繼續引領美國社交媒體風向。
與此同時,轉型元宇宙的Facebook,也就是現在的Meta,加大了對TikTok的追擊力度,在今年2月向全球用戶重磅推出短視頻產品Reels。此次舉措頗為有效,有數據顯示,Reels已成為Meta迄今為止增長最快的內容形式。
數據顯示,Facebook在2021年四季度日活用戶數出現了18 年來的首次下降,該季度財報公布后Meta股價直接下跌20%,市值縮水2000億美元。而Instagram的用戶雖然一直在增長,但遠不及Tik Tok的增長速度。
十年來,海外社媒發展的歷程更像是Facebook的收購史和競爭史,而Tik Tok作為浪潮中唯一的“”更是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那么,除了字節跳動旗下的TikTok,海外社交市場還有沒有受到過其他中國應用的影響呢?
中國社交媒體&社交電商對海外的影響
2019年,中國外文局旗下的融媒體品牌China Matters曾制作過一份互聯網報告。報告稱,從前,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常被稱作“模仿者”,然而現在形勢逆轉,美國及其他國家現在正在模仿中國。
事實證明,從即時社交軟件、短視頻,社交電商(抖音小店—Tik Tok Shop — Facebook Shop — Instagram Shop…),到應用等等。很多世界各地的國家和地區(尤其是美國和)正在借鑒中國的模式。
經歷過中國互聯網巨頭興起階段的朋友都知道,模仿曾是中國互聯網司空見慣的產品策略,把國外的好創意做一些漢化處理,結合自己的用戶需求進行改造。
移動互聯網時代里,零碎的想法很多,但真正顛覆性的創新很難。即便有了一個很好的想法來源,能不能結合目標市場做出彩也是個問題。
早年在互聯網行業流傳的在模仿的過程中進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微創新”一詞就給這樣的模仿下了很好的定義。互聯網的本質是開放的,在國外成功的產品進入中國市場之后不溫不火,但他們的在國內的模仿者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反之,在中國做得很好的模式搬到海外就一定能行嗎?也不見得都會如TikTok一樣成功。
所以無論是短視頻還是直播帶貨的模式,我們很難說的明白第一個有這個想法的人究竟是誰,人們也不會在意第一個推出這樣產品的究竟是哪家公司,而只會記住做成功的有哪些人。重點不在于是誰想出了這個模式,而是誰運用得更好。
以為例,現在的WhatsApp私域營銷類似于幾年前微信上的微商熱潮,通過一些渠道獲取到客戶數據后添加客戶的WhatsApp好友,拉社群,宣傳產品和活動,鼓勵老帶新,裂變等等。
再以為例,現在國內不管是大網紅還是小網紅,你找他們帶貨的成本一定都是非常可觀的,但在一些直播電商不那么成熟的市場(比如拉美),賣家還是可以花非常低的成本,(比如寄一份產品、或一些小樣和贈品)就找到當地有一定影響力的網紅帶貨。
中國社交媒體和社交電商的模式毋庸置疑是超前的,將這樣超前的經驗帶入到海外的本地化需求,才是我們跨境電商人需要重點思考的。
2022跨境電商人應重視的社交電商趨勢
小貼士:社交電商是什么?
“社交電商直接通過社交媒體網絡產品。它與社交媒體營銷不同,不是將用戶重新定向到在線商店,而是讓他們能夠直接在他們當時使用的社交網絡中結賬。”
特別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ESG跨境電商觀點或立場。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于作品發表后的30日內與ESG跨境電商聯系。
二維碼加載中...
使用微信掃一掃登錄
使用賬號密碼登錄
平臺顧問
微信掃一掃
馬上聯系在線顧問
小程序
ESG跨境小程序
手機入駐更便捷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