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經濟圈首都經濟圈3 首都經濟圈和環首都經濟圈的關系 什么是首都經濟圈 首都經濟圈是指以首都為中心形成的經濟區域,世界著名城市如倫敦、巴黎、東京、首爾等,均以都市圈的形式出現,成為當今世界最活躍的區域經濟中心,并形成了各自國家的 首都經濟圈?,從而依托?首都經濟圈?建設促進首都城市國際化進程,并使之成為首都邁向世界城......
首都經濟圈是指以首都為中心形成的經濟區域,世界著名城市如倫敦、巴黎、東京、首爾等,均以都市圈的形式出現,成為當今世界最活躍的區域經濟中心,并形成了各自國家的 首都經濟圈?,從而依托?首都經濟圈?建設促進首都城市國際化進程,并使之成為首都邁向世界城市的重要空間基礎。
在中國,歷史上國都周圍地區稱為京畿,由主管京師的官員管治,承擔支援和服務首都的重要職能。自遼代起,北京成為國都,至清代,其首都圈范圍越來越大,逐步發展成為一個以北京為中心,半徑300~400公里的圈域,圈域內包括保定、天津、宣化、正定、承德、河間、永平等一批重要城市,這些城市以其特定職能(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服務于首都,保證北京作為國家政治與文化中心職能的發揮。歷史上河北毗鄰京城的那些城市曾經是首都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則是首都經濟圈的核心。但因為朝代的更迭,這一段首都經濟圈的發展史也逐漸被人們淡忘了。
首都經濟圈是我國目前最重視的規劃項目,其指以北京為中心,囊括天津,河北省的石家莊、滄州、衡水、唐山、保定、秦皇島、廊坊、承德和張家口,該區擁有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和曾經的近代中國經濟中心。
1.中國區域都市圈的發展態勢都市圈是一種以高密度的城市和一定規模的人口以及巨大的城市體系為特征形成的區域空間組織。都市圈一般包括一兩個特大城市作為整個城市體系的中心城市,還包括數量不等的中小城市環繞形成圈層狀的結構。都市圈對外具有相對獨立性,內部各城市間的分工合作卻很密切。
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大基本態勢是區域都市圈的形成。自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城市化出現了以大都市區域化和城市圈為特征的城市空間布局集聚化趨勢(李京文,2008)。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機制完善的必然結果,說明我國的經濟發展已經到了通過城市化和區域產業集群優勢帶動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階段。
在這種趨勢背景下,一個以相鄰地方政府為主導提出的區域發展戰略規劃成為近年來引人注目的經濟發展現象,這些區域發展戰略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先由相鄰地方政府主動聯合提出,再報中央批復,進而升格成為國家發展戰略。2009年以來,國務院先后批復了l5個區域發展規劃,從已公布的規劃看,中國經濟現已形成東、中、西部及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四大板塊。這些區域發展戰略的出臺,表明中國經濟正在發生一個質的變化,城市化、工業化從小板塊向大板塊集聚,意味著中國經濟已進入到以都市圈為代表的板塊式經濟格局和以都市圈為主導的整體競爭新時代。
2.注重區域發展的政策趨向
都市圈區域經濟集聚已經引起國家的高度關注,現已著手進行戰略籌劃,顯露出兩大明顯的政策趨勢。
(1)編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2003年,中央提出“統籌區域發展”。2010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被納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
這意味著我國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從整體上謀劃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及其城市化相協調的國土空間格局。其目的是探索區域內不同主體功能區間的綜合協調發展。
(2)進行跨區界“綜合配套改革”。繼2005年上海浦東新區被確立為第一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截止到2011年12月,國務院已經批準了十個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兩個“綜合改革試驗區”(區別于“配套”)。這意味著改革探索正在內容上由單一突進向綜合配套轉變、在范圍上由點到面跨越行政區域,強調的是分類試驗、區別對待,防止一刀切,著意于探索區域經濟發展新模式,其目的是探索一種支持中國經濟持續科學發展的新增長極。面對人口城市化集中與產業地域化集聚相互作用的區域都市圈發展趨勢,“首都經濟圈”勢必要順應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把握和對接國家政策調整的形勢。“首都經濟圈”究竟如何界定?經濟圈形成的機理如何?其形成的核心表現是什么?為此又需要采取怎樣的措施?這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重新思考。
北京市在1982年的《北京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中,第一次提出“首都圈”概念。1996年的《1996—2010年北京市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提出建設以京津為核心、包括河北省7個市(2+7)、面積共16.8萬平方公里的“首都經濟圈”。2004年5月北京市發改委提出“3+2”首都經濟圈及以“一軸、兩核、三區”為框架的京津冀都市圈發展戰略構想。所謂“3+2”,是指在現有的京津冀合作的基礎上,加入內蒙古和山東的部分地區,體現出“首都經濟圈”在范圍上超出京津冀范圍的開放性。2004年11月國家發改委正式啟動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編制(但至今八年,規劃尚未獲批),這反映出首都經濟圈已納入到了國家發展戰略,也反映這一區域范圍還處在變動之中的不確定性。2006年,京津冀區域發展作為全國發展的重點區域被寫入“十一五”規劃綱要。2011年,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將打造“首都經濟圈”納入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明確提出“推進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打造首都經濟圈”。
從如上的形勢變化來看,一方面通過都市圈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已是大勢所趨,但另一方口罩體區域的規劃遲遲難以出臺,困難就在于“首都經濟圈”的內涵、范圍還難以確定,地方利益難以協調,過分看重規劃的行政作用,根本上還是看待區域發展的角度不同。
對此,我們在全面評述京津冀地區既有規劃思路的基礎上提出了全新的“首都區”概念,認為從現在人口容量、產業發展、資源支持和生態保障狀況來看,需要把京津冀與晉陜蒙納入一體來看待,構建以京津為核心、以河北為自然延伸、以晉陜蒙為廣闊腹地的發展區域。這一概念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待區域發展,二是從不同主體功能地位角度看待區域協調。
這樣的“首都經濟圈”就是一個包括京津核心區、河北延伸區和晉陜蒙能源環境保障區的廣闊區域。這是一個跨越行政區的經濟區,更是一個可持續發展區。從空間上看,它包括京津冀三省市以及山西省中北部、陜西省北部、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地區,形成一個以京津為發展龍頭、晉陜蒙為腹地的廣闊區域。
1、我國首都經濟圈的提出
首都經濟圈被正式寫入國家十二五規劃,說明首都經濟圈的規劃與建設已經上升到國家層面。事實上,與首都經濟圈相聯系的區域規劃早就在各級政府中規劃和醞釀,大概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發起階段(1986年—2003年)
1986年,在時任天津市市長的倡導下,環渤海地區15個城市共同發起成立了環渤海地區市長聯席會。
(2)全面啟動和實踐(2004年—2009年)
2004年2月,國家發改委召集京津冀三省市發改部門在廊坊召開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討會,達成 廊坊共識。
2004年6月,環渤海合作機制會議在廊坊舉行。會議草擬了《環渤海區域合作框架協議》。這標志著環渤海地區合作機制已從構想、探索進入到全面啟動和實踐階段。2008年2月,由天津市發改委倡議和發起,經過京津冀發改委共同協商、醞釀的第一次京津冀發改委區域工作聯席會在天津召開。京津冀發改委共同簽署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發改委建立促進京津冀都市圈發展協調溝通機制的意見》。
(3)加速推進(2010年至今)
2010年10月,河北省政府《關于加快河北省環首都經濟圈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正式發布,提出了在規劃體系、交通體系、通信體系、信息體系、金融體系、服務保障體系等6個方面啟動與北京的對接工程。
2011年3月首都經濟圈被正式寫入國家十二五規劃
2011年5月,首屆京津冀區域合作高端會議在河北廊坊召開。
2、首都經濟圈的可能規劃方案
首都經濟圈的建設需要一個精細的規劃,一個建設周期,而不僅僅是一個概念。目前北京、天津、河北都正在制定各自的發展規劃,之后將分別提交國家發改委,屆時,國家發改委將根據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制定的規劃經協商和專家論證之后,制定出首都經濟圈的綜合發展規劃。在這個綜合發展規劃中,經濟發展是首要,除此之外,社會發展、基礎設施、空間結構一體化、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也會在規劃中體現。但規劃無論如何制定,都繞不開一個問題:首都經濟圈的空間范圍如何界定。據目前地理區位及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情況,目前學界有關首都經濟圈空間范圍的界定主要有2+3、2+7、2+8、2+11等多個方案。
2+3方案,包括北京、天津、廊坊、唐山、保定。
2+7 方案,包括是在綜合采用交流強度、斷裂點、引力模型和場強模型分析經濟聯系強度的計算公式后,由楊開忠領銜完成的《持續首都:北京新世紀發展戰略》得出的首都圈范圍,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保定市、廊坊市、滄州市、唐山市、秦皇島市、張家口市、承德市等9個城市。2+7 方案與當年的“大北京”規劃(京津冀北地區)、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的區域范圍并不完全一致,該區域范圍是2+8,比2+7多了一個石家莊市。
2+8方案,即當年的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的區域范圍:北京市、天津市、保定市、廊坊市、滄州市、唐山市、秦皇島市、張家口市、承德市、石家莊等10個城市。2+11方案,即是將京津和河北全省納入。另外,還有1+6+3(北京、廊坊、唐山、秦皇島、承德、張家口、保定、寶坻、薊州、武清)和1+9+3(北京、廊坊、唐山、秦皇島、承德、張家口、保定、石家莊、滄州、衡水、寶坻、薊州、武清)兩種方案。
從目前來看,‘2+8’是比較理想。因為石家莊與北京經濟聯系密切,且擁有石家莊正定國際機場等重要基礎設施,納入其中有利于首都經濟圈職能的更好發揮。
第一,既要堅持中國特色,又要把握世界標準。首都是中國文化和中國傳統的集中體現,而首都又是各種資源的集聚地,有傳統的積淀和優勢,所以首都經濟圈的建設不能脫離歷史另搞一套;同時,我國首都要努力成為世界城市,就不能自閉,必須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所以首都的發展有必要按照世界發展的最好城市標準來要求。
第二,既要積極化解當前的矛盾,又要著力促進長遠的發展。首都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如交通擁堵、人口過多、相應的創新能力不強、生態環境不佳等等,不解決這些問題,首都難以起到示范作用。解決這些問題又不能就事論事,需要從長遠角度考慮,需要創新體制機制。實際上,北京的塞車問題從來不僅僅是一個管理問題、技術問題,這里面涉及到首都的功能分解、首都的合理定位等問題,并不是限號就能解決的。另外,限車和限房也要按市場規則來,需要和首都的功能定位和功能分解以及功能適度的轉移和分散結合起來。這些其實都是長遠問題。
第三,既要努力提升發展效率,又要著眼于追求社會公平。效率和公平關系到發展和穩定,關系到富裕和幸福。把效率和公平問題解決好了,發展和穩定的問題就解決好了,富裕和幸福的問題就解決好了。 作為首都,要能夠在富裕前提下提高幸福指數,如果每天塞車,如果很多事情很難辦,就會感覺到不幸福。首都經濟圈的建設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既要致力于提升發展的效率,又要努力解決和追求社會公平,特別是當所有人到首都時,都感覺到處于公平之中。
第四,規劃和建設首都經濟圈,既要全力發展自己,又要努力為全國做示范。首都不是一般的地區,首都應該是首善之區,應該是首發之區。從這個方面說,首都不僅要發展好自己,還要把起全國示范作用作為自己的使命。比如,首都不一定是經濟中心,但應該成為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模范;首都應該是創新中心,因為首都集聚了大量文化、科技教育的人才,應該在創新方面做出示范;首都必須是和諧之區,這一點首都如果做不到,怎么要求其他地方實現和諧?
第五,而環渤海經濟區與發展已相對成熟的另外兩大都市圈——長三角、珠三角相比,首都經濟圈更具特殊性。長三角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是上海,珠三角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是香港,但首都經濟圈的中心城市是首都而非一般意義的大都市。首都是一國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比一般大都市具有更加復雜和多樣的職能。也因如此,首都經濟圈在搞好經濟建設的同時,要處理好經濟中心跟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關系,特別是跟政治中心的關系,要確保政治中心功能的有效發揮。基于首都經濟圈特殊的政治地位和作用,其構建和發展具有更加重大和特殊的意義。
總而言之,無論是科學發展,還是體制機制創新、自主創新、和諧社會建設等等,首都都要承載起示范作用。既要著力于發揮內部的潛力,又要充分利用外部的條件。任何一個地區,包括首都在內,擁有的資源和空間都是有限的。所以,把現有的要素能動性充分發揮到極致的同時,要充分開放合作,借資源、市場、人才發展自身,通過開放、合作提升首都經濟圈的發展質量和發展水平。在這方面,當前最直接的路徑,就是加強京津冀的合作,實現與周邊地區良性互動。
首都經濟圈是北京、天津和河北三省市行政區劃所在地區。首都經濟圈的文化資源豐富,文化產業一體化發展是促進首都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路徑和產業選擇,有利于提升區域文化產業整體競爭力,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加快首都經濟圈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同時有利于促進區域文化消費,提高精神生活質量,培育首都經濟圈的軟實力。首都經濟圈文化產業一體化建設的綜合效應、規模效應一旦實現,將會在全國起到強烈的示范作用,各區域都將在文化產業一體化發展中受益,文化產業將成為首都經濟圈發展的強力支點。
首都經濟圈在文化、科教、基礎設施、產業基礎、消費需求等方面稟賦優勢明顯,具備了文化產業一體化發展的基礎和條件。首都經濟圈的區域性優勢主要體現在:自然和人文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完善、經濟基礎雄厚、文化消費需求大、國家政策支持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動力等幾個方面。
(一)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
首都經濟圈各地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悠久的歷史給北京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跡和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北京的皇家歷史文化、藝術、建筑、園林和民俗,在國內外享有名氣。宏偉的萬里長城和紫禁城、頤和園、北海、香山、天壇等優美的皇家園林、北京的京劇及特色食品和工藝品等聞名遐邇,吸引眾多國內外游客。天津的近代歷史、民俗文化、曲藝、手工藝等別具特色。津門十景,如天津古文化街、大沽口炮臺、獨樂寺、盤山、食品街和旅館街、水上公園、黃崖關長城、海河、中環線、天津廣播電視塔等文化旅游資源,還有著名的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塘沽版畫及天津快板、天津小吃等。河北的燕趙歷史文化和民俗等具有獨具一格的特色。河北省有著名的古樂軒鼻煙壺、武強的門畫、邯鄲的刺繡、蔚縣以陰刻為主的點彩剪紙窗花、唐山的陶藝、河北梆子和評劇等文化產業獨具特色。
(二)基礎設施完善
首都經濟圈地區基礎設施完善,能在短時間內匯集大量的人流,形成巨大的文化消費市場。首都經濟圈第五有發達便捷的高速公路、鐵路、地鐵、輕軌,還有發達的航空港、海港河港、信息港與外界連接,現代通訊網絡發達。便捷的基礎設施,為文化產業一體化發展提供了便利,可以促進文化產業在區域內的發展,還有利于文化產業拓寬國內外的市場,開辟新的文化消費空間,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競爭,提升首都經濟圈文化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三)經濟基礎雄厚,文化消費需求大
經濟學理論顯示,人均GDP達Nso0美元之后,恩格爾系數開始與文化消費成反比,前者下降,后者上升,文化消費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2012年北京市人均GDP13797美元,天津市人均GDPl5129美元,河北省人均GDP5838美元,均遠遠超過800美元,首都經濟圈地區經濟基礎雄厚,文化消費需求市場大。
(四)國家政策支持是文化產業合作的重要保證我國“十二五”規劃中提出“打造首都經濟圈”和國家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實施,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2009年,國務院頒布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首次將發展文化產業上升到國家戰略。首都經濟圈地區具有發展文化產業的廣闊市場和需求,文化產業的一體化發展將成為打造首都經濟圈的有力推手。
首先,目前北京人均GDP超過1200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劃分各國經濟水平的標準,人均GDP在3596美元至l1l15美元之間為上中等收入經濟體,按一般公認的工業化階段評價標準,北京經濟已經由工業化高級階段進入到后工業化階段,即發達經濟初級階段。服務性經濟是后工業經濟時代占主導地位的經濟形態,2006年北京市第三產業比重已經開始超過70%,2011年北京市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1:23:76,服務業比重達76%。根據一般公認的工業化階段劃分標準,北京經濟已進入到后工業經濟時代,即經濟穩定增長階段,北京進入到追求生活質量的階段,其最主要特點是以服務業為代表的產業部門成為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主導部門。但是,首都北京的發展也面臨著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壓力。當前,首都北京的人口、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矛盾已日趨嚴峻,人口過度膨脹,自然資源嚴重短缺,大氣環境污染明顯,已成為制約首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按2009年的常住人口計算,北京人均土地面積僅為0.09公頃,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1/7。北京嚴重缺水,2009年北京人均水資源量僅為126立方米,屬資源型重度缺水地區。北京人口壓力巨大,2009年北京常住人口達到1755萬人,19782009年31年間增長了 2.01倍。北京的能源也極為緊缺,100%的天然氣、100%的石油、94%的煤炭、70%的電力都是從外埠調入。
另外,2010年北京機動車保有量達到 478萬輛,交通擁堵嚴重,并加重了城市的環境污染。同時,資源匱乏、環境承載力弱,資源環境約束瓶頸非常突出。北京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的1/8,世界的1/33;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能源大量依靠外埠輸入,資源短缺制約嚴重。同時,北京經濟增長的很大一部分依靠投資拉動,資源能源消耗大、產出效益低現象仍然存在。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不僅影響居民生活,而且也嚴重制約了北京經濟的持續發展。由于城市功能過度集中,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北京像許多國家的首都一樣,出現了人口膨脹、交通擁擠、資源緊張、房價高漲、發展空間受限、改善生態環境壓力加大等突出問題。借鑒國際經驗,分散首都功能勢在必行,向北京周圍擴展形成首都經濟圈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對河北來說,建設環首都經濟圈,能夠有效承接首都產業轉移和功能分散,接受首都人才、技術、信息等高級要素的溢出,迅速提升河北省發展水平。同時,隨著環首都經濟圈的成型和發展,我們還可以將其打造成為整合全球資源的戰略平臺,廣泛承接全球產業和技術轉移,建設成為全省最開放的地區,并通過梯度輻射帶動河北全省又快又好的發展。
第三,環渤海經濟區的發展需要首都經濟圈。首都經濟圈的建設,將給我國的區域發展格局帶來積極的影響,因為首都經濟圈的建設將會帶動環渤海地區的發展。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經濟區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三大引擎,環渤海經濟區域作為中國北方經濟的龍頭區域,與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地區相比,發展相對滯后,整體實力不強,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動,這樣才能起到引擎作用。首都經濟圈,無論范圍怎么確定,都是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地區發展水平的提升,將有利于環渤海區域整體經濟實力的提升,也為其他地區的定位及其與首都經濟圈的互動創造了前提條件。因此,首都經濟圈的規劃建設,將有利于推動區域的協調發展。
首都經濟圈的規劃與建設,有助于釋放首都優勢,這是一種經濟現象,也是城市化發展的一條規律。首都經濟圈作為優質生產要素富集的特殊載體,已成為當今世界最活躍的區域經濟中心。幾乎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首都經濟圈,目前,許多國家的首都經濟圈創造的生產總值占國家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京津翼三省市,2009年GDP合計為36600億,占全國的比重僅為10.9%,距離達到全國1/3還差75180多億。同在2009年,2+7的GDP總和為3.05萬億元,約占全國的1/10,同期北京的生產總值為1.2萬億,換而言之,2+7方案中的城市的生產總值相當于再造三個新北京加快京津冀區域發展,就必須進一步充分發揮首都優勢、放大首都輻射效應。
不少人把環首都經濟圈與首都經濟圈混為一談,其實這兩者有一定的區別。主要區別是:環首都經濟圈是河北提出的,它的主角是河北,而首都經濟圈的是從國家層面提出的,其主角是北京。首都經濟圈已經寫入‘十二五’規劃,其規格自然比河北的環首都經濟圈超出一級。
雖然環首都經濟圈與首都經濟圈有一定區別,但是環首都經濟圈與首都經濟圈的聯系更密切。
特別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ESG跨境電商觀點或立場。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于作品發表后的30日內與ESG跨境電商聯系。
二維碼加載中...
使用微信掃一掃登錄
使用賬號密碼登錄
平臺顧問
微信掃一掃
馬上聯系在線顧問
小程序
ESG跨境小程序
手機入駐更便捷
返回頂部